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严克勤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动态】空幽萧疏--倪云林的秋天

2021-10-22 00:00:00 来源:严克勤 云林墨客作者:
A-A+

空幽萧疏

--倪云林的秋天

  数年前,我在主编《蕴蓄古雅--全国博物院(馆)藏无锡籍画家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时,对各大博物馆收藏的元·倪云林绘画作品印象深刻,并注意到倪云林对秋天的描绘。云林写秋天不仅是在他的诗中,更主要地体现在他的绘画作品里。 倪云林描写秋天的《小桃红·秋江》:“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苹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这是他彼时观察秋天和对秋天的解读,不同的心境下产生不同的感受。 倪云林存世最早的一幅《秋林野兴图》(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创作于1339年,时年38岁。他一时兴起,为小山画《秋林野兴图》并题诗云:政喜秋生研席凉,卷帘微露净衣裳。林扉洞户发新兴,翠雨黄云笼远床。竹粉因风晴靡靡,杉幢承月夜苍苍。焚香底用添金鸭,落蕊仍宜副枕囊。

EGRToY8R1wCplHYf2HR43PiDT5wuAilq6o4WY3vW.jpg

  在这幅画里有难得一见的画中人,那时,他对秋天还是有所期待,所谓“政喜秋生研席凉”“林扉洞户发新兴”。随着世事变化和人生无常,在倪瓒中年以后的岁月里,在他的画中再也没有出现人物,他对秋天的描绘更多是寂寞与孤独。

  倪瓒(1301年~1374年),字元镇,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题名书画时常用云林,无锡人,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倪瓒擅画山水和墨竹,师法董源,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书法有晋人风度。洪武七年卒,时年七十四岁。倪瓒与王蒙、黄公望、吴镇合称“元四家”,另有一说包括赵孟頫。倪瓒家中富有,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年,散尽家财,浪迹太湖。倪云林“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的“逸气说”,开中国文人画风气之先。

  倪云林描写秋天的经典之作如:*《幽涧寒松图》 是元代画家倪瓒创作的一幅纸本墨笔画(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款识题跋:秋暑多病暍,征夫怨行路,瑟瑟幽涧松,清阴满庭户。寒泉溜崖石,白云集朝暮,怀哉如金玉,周子美无度。息景以消摇,笑言思与晤。逊学亲友,秋暑辞亲,将事于役,因写幽涧寒松并题五言以赠,亦若招隐之意云耳。七月十八日,倪瓒。

qHdZOAW2k8ap9prc29AEQnqQFnzAoJCkXDfAH7MT.jpg

  此图作者以平远画幽谷溪涧,山石依次,寒松萧然挺拔,笔墨简淡,超然出尘。画幅左上有作者自识。倪瓒清高持节,一生不仕,他不仅自己抱守出世的生活态度,而且对朋友们的入世为官也坚决反对。此幅一为友人赠别,更是劝友人“罢”征路,“息”仕思,含有强烈的“招隐之意”。 该画用笔秀逸有力,秋山嘉树,笔简意赅,冷冷凄凄,意境荒芜。树叶点墨灵动,用笔较干,墨色偏淡,稍稍皴染树干,并浓淡对比点染苔痕。在远景和近景的中间以潺潺流水过渡,灵动幽静雅洁。 *《渔庄秋霁图》 为元代画家倪云林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上海博物馆藏)。此图可能是太湖一角的秋色之景。近景陂陀一片,一坡岸有五六株树如文士君子一般屹立其间,高洁清旷,倪瓒用了不一样的手法表现这些树木的不同层次。中景为水平如镜的湖面,没有一丝波澜,空明澄净。远处的山峦,两层岗峦逶迤,在烟雾的笼罩下,只露出半截山头,起伏有致,淡墨轻岚,没有一丝人迹,没有一声鸟语,也没有点点的渔船。画面疏笔干墨,精心勾皴,简练淡远,一片空旷孤寂之境。这种“一河两岸”式的构图,与那种淡然枯寂一起,成为倪瓒特有的标志。静与道契,寂如枯禅,意境荒疏简远。充分展现了他成熟时期的典型画风。

NbC4jESjuZxns9rzv5XlgCCynfRrFxastmu79Bbq.jpg

  款识题跋: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囊楮未埋没,悲歌何慨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张高士,闲披对石床。此图余乙未岁戏写于王云浦渔庄,忽已十八年矣。不意子宜友契,藏而不忍弃捐,感怀畴昔,因成五言,壬子七月廿日,瓒。

  (裱边)倪元镇画渔庄秋霁图,玄宰题。(裱边)万历辛丑三月获观于天马山之双松僧舍。七十七翁宋旭。(裱边)石田云,云林戏墨,江东之家以有无为清俗。孙克弘。(裱边)倪迂蚤(早)年书胜于画,晚年书法颓然自放,不类欧柳,而画学特深诣,一变董巨,自立门庭。真所谓逸品在神妙之上者。此渔庄秋霁图,尤其晚年合作者也,仲醇宝之,亦气韵相似耳。董其昌己亥秋七月廿七日泊舟徐门书。 倪瓒此山水画法脱胎于董源矾头雨点,坡石走向横势,石上横施披麻,皴法清逸,别具新意。树木喜作枯树,以枯笔擦之,墨色浓淡、干湿富有变化,显得滋润浑厚。 倪瓒创作《渔庄秋霁图》之时,已经有55岁的年纪了,这幅图画与其在45岁所创作的《六君子图》对比而言,在艺术的面貌上,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固定。该图是至正十五年(1355年)秋,倪瓒寄居在友人王云浦的渔庄时所画。他七十二岁重见此画时感怀往昔,便补题诗款。 *《苔痕树影图》 是画家倪瓒去世前2年的作品,画面极为简约,仅有高大的枯树两株、大石一块及青竹数丛。枯树高大坚挺,表现君子般坚贞高洁的品质;大石用侧锋,以干而带毛的渴笔作折带皴,表现出山石坚硬的质感;倪氏画竹极负盛名,画上竹枝极细,似断还连,竹叶不多,秋气逼人。整个画面用笔简逸,充满了画家的自我性灵。现收藏于无锡博物院。画之左上有倪瓒自题六言诗一首:石润苔痕雨过,竹阴树影云深。闻道安素斋中,能容狂客孤吟。末识“十一月五日余遇牧轩于吴门客邸,求赠安素斋高士并赋。壬子倪瓒”。

9BmZpJ07wjpv6lL47ysysRt4eoNbgwQQrSUanYVr.jpg

  按壬子为明洪武五年,即公元1372年倪瓒时年七十二岁。倪瓒卒于1374年,看来此图是倪瓒极晚年的作品了。 倪云林之外,与他差不多时代人写秋景图笔墨各具特色。如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该画描绘的是鹊山和华不注山一带的风景,平川洲渚、红树芦荻、杨柳婀娜、渔舟出没、房舍隐现、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峭、遥遥相对、美不胜收。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也反映了这位前朝宗室传人的山河岁月。 再如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此图是黄公望毕其一生之作,不尽是富春山水的精华,也是叙述富春的故事,更是子久一世之秋的写照。如其在《秋山图》题诗云:“挥毫随写秋山图,真境未窥私模范。风前阁笔披对久,满面只觉秋苏苏。” 从当时的大环境来讲,由于元朝取消了科举制度,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把人分成高低贵贱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地位居高,南人、汉人身份卑下。这对于爱面子的读书人而言,就不是一般的失落了,而是一种人格的屈辱和尊严的丧失,画工更是苦不堪言。“元四家”笔下的秋景,各自以不同方式反映内心深处对世事无常的感受,也折射出他们的人生态度。在倪瓒的秋景图中更是反映其不同的风格与人生况味。他晚年孤苦,为躲避杀身之祸,漂泊于茫茫太湖,以待世事变迁。倪云林所描绘的秋天景图正是其身心“虽苦楚万端,对之自若”(《北齐书·崔昂传》)的写照。其画面构成与艺术境界概括起来有三大特点: 一、空幽 “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宗白华语)此境,可以从倪瓒的山水画卷中加以领会。画中亭子是倪瓒山水画的一个标志符号,而这个亭子不管出现在画中哪个位置都是一座空亭。在萧疏寒林之下,荒坡枯草之间的一个孤孤单单的亭子,这是倪瓒山水画的画眼,也是他的山水画的重要道具。正是这样一个标志成为了倪瓒山水画的一部分,成为他的艺术样式和呈现方式。成为他构建寂寞空幽氛围的手段,成为他寄托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

p0Zu8UOlxKG2JWcml8xEXq6DgKdiNH9e0u7azQ7O.jpg

  如《容膝斋图》是倪瓒晚年创作的一幅纸本山水画(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取陶渊明“容膝之易安”的诗意。该图所描绘的是江南平远山水,近处为山石陂陀,林木萧疏,中幅为湖光波色,图上部的远岫遥岑横于波际,是倪瓒表达自己晚年心境的一幅重要作品。倪瓒认为在这苍苍茫茫的时空里,不管你的居所有多大,也不过是一处容膝之所。人所占有的时空是有限的,人生就是时空轮回中的一个节点,是浩瀚宇宙之中,枯木荒天之间的一个小亭而已。 又如倪瓒的《渔庄秋霁图》,近处秋色中的六棵树木的枝叶非常萧疏,远处的景色和近处的树木遥相呼应。中间留下大面积的空白,呈现出水面的平静辽阔,而在平静辽阔的水面之上,既没有飞鸟,也没有帆影,更加没有人的痕迹,一派清旷幽远氛围。目之所及,就是一段荒茫孤绝和幽远深长的空白。 倪瓒云:“人世等过客,天地一蓫庐耳。吾观昔之富贵利达者,其绮衣玉食、朱户翠箔转瞬化为荒烟荡为冷风,其骨末寒其子若孙已号寒啼饥于涂矣。生死穷达之境,利衰毁誉之场,自其拘者观之,盖有不胜悲者;自其达者观之,殆不直一笑也。何则?此身亦非吾之所有,况身外事哉?”(《清泌阁遗稿》卷三)在倪瓒看来“人世等过客”如同画中空亭,匆匆而过,漂泊在外,居无定所,空空荡荡,无所依凭。在萧瑟的秋天里,在寂寞的暮色中,在清冷的长河上,灵魂无依无靠,只有秋风瑟瑟中的空亭与荒琼碧落对话。 二、萧疏 “夜永愁人偏起早,容鬓萧萧,镜里看枯槁,雨叶铺庭风为扫,闭门寂寞生愁草。行路难行悲远道,说着客行,真个令人恼。久客还家贫亦好,无家漫自伤怀抱。”(《清泌阁遗稿》卷八)对晚年的倪瓒来说,“旅思凄凄非中酒,人情落落似残棋”。人生是漂泊的过程,没有绝对彼岸,没有不变的居所,但又忍受着“漫认他乡是故乡”的苦楚。 《秋亭嘉树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中绘平坡远岫,草亭嘉树,广阔的江面上露出汀渚一角,反映了作者淡泊自守的情怀。此画应是作者晚年60岁前后之作。“一河两岸”是倪瓒山水画的主要呈现方式和基本构图,这样的构图方式属中国画“三远”的传统,恰恰就是这样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呈现倪瓒内心深处的感受。《秋亭嘉树图》画中自题“七月六日雨,宿云岫翁幽居,文伯贤良以此纸索画,因写秋亭嘉树图并诗以赠。风雨萧条晚作凉,两株嘉树近当窗。结庐人境无来辙,寓迹醉乡真乐邦。南渚残云宿虚牖,西山青影落秋江。临流染翰摹幽意,忽有冲烟白鹤双。瓒。” 又,倪瓒《松林山色图》中题诗云:“亭子清溪上,疏林落照中,怀人隔秋水,无往问幽踪。”倪瓒的“一河两岸”彼此之间都被秋水相“隔”,心中更加惆怅和不安。周遭一切都是那么萧疏寒冷,一河两岸,彼此之间渺无音讯,只有那幽涧寒树,荒天下的几棵枯木在秋风中显得格外萧瑟凄凉。倪瓒约47岁离开无锡,漂泊在外,其经历之心酸可想而知。他的生命的小船没有安顿下来的港湾。老来亲朋沦落,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他有诗云:“蘧蓬栩栩天涯梦,楚水湘云叫鹧鸪。”“弧生吊影吾与我,远水沧浪堪濯缨。”在萧疏的一河两岸之间“云惨瘁兮令人愁”。萧疏寒冷,“漫认他乡是故乡”,故乡归来仍茫茫。 三、孤寂 《苔痕树影图》画之左上有倪瓒自题六言诗一首:“石润苔痕雨过,竹阴树影云深。闻道安素斋中,能容狂客孤吟。”末识“十一月五日余遇牧轩于吴门客邸,求赠安素斋高士并赋、壬子倪瓒”。画之右上另有二题,其一为氿应七绝诗一首:“曾记林间扣绿阴,故人留我共高吟,到来几欲寻陈迹,口叶苍苔口雨深。”另为云泉子题五绝诗一首:“挺挺口悚林,英英君子节,抱此负坚心,岁寒傲霜雪。”从以上两题来看,除以诗来赞美倪瓒的人格外,也表达了对倪瓒生平的回忆,所以这二题应该是倪瓒去世后所为,是对画面所产生的一股神秘的孤寂的气息揭示。这是一种“静谧”的世界,是云林深处永恒的生命平衡,于寂静无声之中体现阴阳互动。 禅宗所谓“青山元不动”,就是表达外在世界不是永恒不动的,而是人无心于万物,不随之而动罢了。倪瓒的秋天,在他的视觉世界中有这样的出神入化的境界,即“尘影不动,清思不绝”而已。“竹阴树影云深”,一般人看云林的画,误以为画面是死寂的,没有看到在“死寂”中蕴含着生命的平衡,“能容狂客孤吟”,在倪瓒“寂静”的画面中流露出不平之气。 倪瓒的秋天,是他用“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描绘其“一河两岸”、几棵树木、一座空亭,这无边无际,纤尘不染的秘境。用“空幽”、“萧疏”、“孤寂”展示其作品的意境和风格,反映他的心迹,寄托他的情感,抒发他的性灵。将他独与天地往来的孤傲和对自己生命被置于历史洪荒中的孤单表露无疑。抽身俗世、远离人间纷扰,逃逸在天地之间,漂泊于山水之中,孤身行走在繁华落尽后的寂静旷野之上。 “十年踪迹任飘蓬,不向丹青问拙工。今日闲窗重把玩,画中犹作故人逢。”(清·王鉴)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当看到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时就会伤春;秋天则是收获的季节,看到那凋零的落叶,感叹岁月不饶人,也为自己的漂泊人生所感慨。正因为如此,我们品读倪瓒画的时候,去体认倪瓒的秋天是别有一番滋味的。倪瓒的秋天是他独有的,可谓平淡空幽,孤寂萧疏。其笔墨意境独领风骚,千百年来,后人难以企及,更难以超越。 今年秋分已过,气温仍然居高不下,往年此时早已被这无情的秋雨所洗刷,涕泗殆尽,让人顿生“一场秋雨一场凉”的唏嘘。在那样的环境下,人们往往易得悲秋综合征,使人产生凄凉和苦闷,甚至还会有一种莫名的伤感。秋天在传统美学意味上往往带有悲凉色彩,“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是也。其实秋天更能带来美的享受,清代画家恽格认为:“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如此而已! (2021年10月)

pcUnXPkMLJLvJvutBPdsnUfbFOad0DYWCc2kmaS7.jpg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EsH3B5D1T4QdHyj4YcCvt52qICVPFHRYq4ngRk6l.jpg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严克勤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